爱情 (1) 安装 (2) 北斗 (1) 毕业 (1) 变量 (1) 测绘局 (1) 测量 (2) 插件 (1) 查询 (1) 常用 (1) 成果转化 (1) 词汇 (1) 慈善 (1) 答辩 (2) 代码 (2) 电台 (1) 发泄 (1) 感悟 (4) 高程 (1) 搞笑 (5) 共产党 (1) 古诗词 (1) 管理 (1) 函数 (3) 绘图 (1) 加密 (1) 交际 (1) 教程 (4) 教育 (2) 解决 (4) 解密 (1) 精度 (1) 酒桌 (2) 开源 (2) 科技 (1) 科学 (1) 刻录 (1) 老外 (1) 励志 (5) 连续剧 (1) 恋爱 (1) 列表 (1) 领导 (1) 美食 (2) 名人 (3) 命令 (4) 区别 (1) 日记 (2) 软件 (12) 商业 (3) 时政 (1) 视频 (1) 数据 (1) 算法 (1) 投影 (2) 图论 (1) 网络 (1) 网站 (1) 卫星 (3) 未成年 (1) 慰问 (1) 文本 (1) 文件 (2) 下载 (4) 笑话 (2) 学习 (9) 遥感 (1) 疑问 (5) 营销 (1) 娱乐 (3) 源代码 (2) 政策 (1) 指导 (3) 智慧 (5) 主成分分析 (2) 抓图 (1) 专家 (1) 资料 (5) 字符串 (1) 最短路径 (1) 坐标 (1) baidu (3) Bernese (1) blog (2) c# (9) China (3) Dijkstra (1) DNS (1) doris (1) dos (1) excel (1) firefox (3) GAMIT (8) gcc (1) GIS (3) GMT (1) GPS (5) ITRF (1) linux (5) mapx (1) matlab (6) movie (4) music (3) oracle (2) pic (1) PPT (3) PROJ.4 (2) python (2) QQ (2) rinex (1) shell (2) sql (1) teqc (3) tools (1) tps (1) ubuntu (5) USA (1) website (1)

博客归档

2010年5月13日星期四

警惕韩寒

一、2008年

  1,要了解韩寒,一定要通读韩寒的新浪博客。如果通读韩博,你很快会发现 一条重要的分界线——2008年!

  2,在2008年之前,韩寒博客虽然也有涉及时政话题,但多数时候,他的 博客还是“私人习作”范畴,多为个人生活,赛车,文化圈事件;2008年之后,韩寒的博客重心明显转移到“公共话题”(尤其时政话题)

  3,2008年,是韩寒从自我走向大众的分水岭。韩寒的上述转型,比较陡 峭。比如07年底的博文《上海一些不合理的交通设施》还蛮平和,摆事实;但08年之后,几乎再无这样平和的时政文章

  4,我个人一直比较欣赏韩寒。当我梳理韩寒全部博客时,我才发现自己的这 个“一直”,其实恰好也是从2008年开始。

  5,也就是说,至少对我而言,韩寒是因为从2008年开始关注公共话题, 才成为现在之韩寒;否则对我来说,韩寒和郭敬明并无高下之分,都是成功的文化精英,只是文学风格的差异

  6,持续关注公共话题并发表言论,就是“公共知识分子”。2008之后的 韩寒,所作所为全部是“公共知 识分子”的POSE。这是一个客观存在。更进一步,这就是韩寒的主要价值

  7,但是韩寒多次强调自己只是“竖子”,拒绝“公共知识分子”称谓。究其 原因,大众受了太多所谓“专家”所谓“公共知识分子”的愚弄,使得“公共知识分子”在网络大众的眼中是一个“脏词”。同时由于民众的草根立场,“竖子”这 样略显江湖气的词语,反而是很好的头衔。韩寒聪明的向大众讨了个巧

  8,但无论什么称谓,公共知识分子也罢,或者喜欢议论时政的“竖子”也 罢,除了“享受”媒体关注粉丝追捧等等“利益”外,同时也必须承担最基本的责任——尊重事实,尊重理性。

  二、露馅

  1,韩寒博客的内容,在2008年后非常“锁定”在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 网络热点话题。哪里有热点,哪里就有韩寒!

  2,韩寒博客的文字,语感极强,尤适网络阅读。同时,文字幽默、讽刺、善 用暗喻等等。总之,从技术角度看,韩寒的杂文文字国内一流。

  3,韩寒博客的立场,几乎都占在公众认为的“弱势”一面。同情弱势,对抗 强权。

  4,永远的“热点”,一流的“文字”,正确的“立场”,这就是韩寒。这就 是韩寒的魅力。

  5,我自己也因为上述三点,而从不太关注韩寒,到成为韩寒的粉丝之一。尤 其是其第三点“立场”。每次读韩寒的文章,总感觉这哥们咋说得那么对呢,咋说到我的心坎上了呢。但这样次数多了,直到韩寒的两篇文章出来,我才恍然大悟

  6,第一篇文章是关于“七十码”的《胡斌进去,胡彦斌出来》。这篇文章的 背景,是网络谣传法院掉包,普遍不信任法院。韩寒的文章压根不去分析事实,而是绕口令一般继续传递不信任。韩的不信任与公众的不信任呼应强化。由于韩寒与 当事人有一面之缘,当时我就想,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命题,我会怎么写文章?基本上,我只有一个写作方式,就是根据我的“一面之缘”,去试图分析事实。但韩 寒压根没这么做,他只是照例又“正确”地响应了网络公众的情绪。这篇文章,让我心里隐约不安。

  7,第二篇文章是关于泰州的《孩子们,你们扫了爷爷的兴》。在文章中,韩 寒压根没有真正试图去分析凶手杀人的原因,而是说,“这个社会没有出口,杀害更弱者成了他们唯一的出口”;“这些杀人事件的产生很大原因是这个社会不公 正,不公平”。这两个说法,都不是理性的,但都是老百姓“爱听”的。读到这里,我才顿悟:要警惕韩寒

  三、警惕

  1,重复一遍,韩寒的价值=永远的“热点”+一流的“文字”+正确的 “立场”

  2,第一点可算“炒作”,但无可厚非;甚至于,对于公共知识分子的 POSE,韩寒必须如此。在这点上,我完全支持他。

  3,第二点可算“才华”,绝对值得敬佩。在这点上,所有玩文字的朋友都可 以向韩寒学习。

  4,需要警惕的是“正确的立场”。这里,韩寒的“正确”并非对事实的尊 重,而是对公众情绪的迎合。你真的找不出一篇文章,韩寒是站在大众的“对立面”!这太可疑了。大众情绪难道永远正确 吗?!肯定不是。(比如第一例中的“七十码”,事实证明法院没有“掉包”)但是,韩寒根本没有独立思考,他所有的“立场”就只有一条——公众的情绪!

  5,一位网友说,“为老百姓说话”不等于“说老百姓爱听的话”。诚然!

  6,上述所有对韩寒的批评,与韩寒的商业利益没有任何关系。即本文根本不 讨论商业利益。韩寒目前的商业利益,都是他应得的。

  7,本文只想说的就一句话:截至目前为止,韩寒根本没有 独立思考,他所有的文章都是在迎合大众的情绪。并且,是“不论事实”地迎合。

  8,本文,说与有心人

http://maitian.blog.techweb.com.cn/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浏览统计